市财政局积极探索改革路径 蹄疾步稳打造预算绩效管理“进阶版”
近年来,泰安市财政局始终坚持深化改革,聚力攻坚,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多点发力、多面延伸,蹄疾步稳打造预算绩效管理“进阶版”。
从“夯基础”到“扩内涵” 制度内容更加丰富 坚持制度引领、口径统一。市级牵头出台“1”个实施意见、“2”个配套办法、“6”个预算绩效管理环节制度规范以及其他相关办法文件共计27个,搭建起“1+2+6+N”的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基座。指导6个县市区把握原则并结合地方实际,累计出台县级制度办法87项,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力遵循。坚持深入挖掘、延伸拓展。出台《泰安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将描述型规范转化为流程式、职责化工作程序,使绩效管理工作更直白、可操作性更强,为全省预算绩效管理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提供“泰安思路”。 从“抓试点”到“全铺开”,节本增效更加有力。自2021年开始积极参与省级成本效益分析试点工作,聚焦政策性补贴、机关办公场所运营维护及物业管理费用等11个项目,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工具、算法模拟等方式分析、测算、论证项目成本,累计形成33个成本效益分析共性模型和支出定额标准数学模型,压减预算支出1808.99万元。在试点基础上,2023年市县两级全面推开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制定《泰安市全面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和操作规程,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市直部门单位、各县(市、区)和功能区财政局深度参与,将成本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明确项目入库分析成本、预算编制细化成本、预算审核核定成本、预算执行控制成本、预算完成评价成本五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通过构建成本预算绩效管理“闭环”,从根本上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和跑冒滴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将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列为泰安市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从实践深度和理论高度双向发力,将物有所值的预算绩效观念牢固树立在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之上。 从“管项目”到“优管理” 结果应用更加充分 2021年以来,泰安市财政局以政策项目为切入点,做到“入库必评估”,将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作为政策项目设立的必要条件,实现评估与成本效益分析、项目评审相结合,累计评估政策项目57个,评估金额10.46亿元,审减项目预算金额4.97亿元;做好“执行必监控”,通过“常态化监控+定期重点调度”方式调动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单位和资金管理科室主动性,严格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财政资金拨付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连续三年实现政策项目监控覆盖率100%,累计监控项目3566个,涉及资金260.16亿元,收回预算指标34.14亿元;做实“完成必评价”,从单位自评、部门评价、财政重点评价三个维度,对政策项目实施全过程“回头看”。并坚持点上突破、由表及里,通过政策项目探查部门单位内控管理,结合加强财会监督要求,为部门单位全面体检,在实现节支的同时,进一步警示经济活动风险,疏堵部门单位管理漏洞,从源头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近三年累计对114个项目开展财政评价,涉及资金97.6亿元,节支12.36亿元,改进管理200余项,完善政策90余项,真正发挥绩效信息在预算管理、政府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从“市带头”到“齐发力” 工作推进更加高效 近年来,泰安市财政局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职能和工作效率、效能上下功夫。一方面,突出方向引导和工作指导,由市级牵头建立“月度监测、季度报送、半年点评、随时调度”的常态化考核机制,按照各项工作时间节点“阶段性”评价工作,督促各县(市、区)有序有力有度推动工作,不搞“突击式补材料”“运动式抓工作”,把功夫用在平时,真正将绩效理念融入日常。另一方面,突出县级绩效管理特色品牌创建,鼓励各县(市、区)主动创新打造亮点,力求“一县一策”。例如,泰山区探索将街道镇整体打包进行“项目化”处理,借助成本效益分析手段实现成本归集和效益量化。通过市县齐发力,营造齐头并进,经验互学互鉴、优势互补互联的良好氛围,助力绩效与预算深度融合,做好财政紧平衡状态下的资源统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