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微课堂】关于防范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财富的不断积累,投资理财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不法分子也从中嗅到了“商机”,以投资理财、养老服务为名义,以高利息、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布置着各类非法集资陷阱。
什么是非法集资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明确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非法集资中获取经济利益;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
常见非法集资的种类
1.投资理财非法集资。投资公司、理财公司、财富公司等,以投资项目或发售理财产品名义,承诺高回报零风险或低风险,向公众吸收资金。
提示:投资公司、理财公司、财富公司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只能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发售理财产品行为属于违法。
2.私募基金非法集资。私募基金公司公开对外宣传,向超过限额的合格投资者或者向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
提示:私募基金公司募集资金应当将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和私募基金产品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并向具备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不得对外宣传,不得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3.以购买“金交所产品”名义开展非法集资。个别财富管理公司购买在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挂牌转让的金融资产后,将产品分拆转卖给个人,签订所谓的“代持协议”。
提示: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有严格的投资者准入门槛,个人很难甚至不能成为金交所的合格投资者。且所购买的金融资产,资产真实性、价值合理性判断难度较大,如发生风险,个人易处于弱势地位。
4.原始股非法集资。以在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上市”为噱头,向老百姓发售原始股吸收资金。
提示:企业在新三板和其他地方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展示不能称为“上市”,其股权不能自由交易,挂牌企业不得公开宣传向不特定公众发售股票。
5.养老机构非法集资。养老机构以项目建设、预订床位、直接借贷等为由,向老年群体募集资金。
提示:养老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在养老机构建成前向养老机构缴纳任何资金都存在风险。
6.消费返现非法集资。打着“消费即投资”的旗号,以超过正常的价格销售商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部分或全部返还购货款方式集资。
提示:超过正常商品购买价格的消费就可能是集资的损失。
7.预付费消费非法集资。企业以极高的优惠诱使消费者预存消费或预付款,集资后挪作他用,到期不能兑现。
提示:超过正常消费的预付款或者超过正常优惠幅度的预付款都应警惕。
当您面对令人心动的投资机会时,请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看投资回报。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
2.查企业信息。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相关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网站,查询是否注册备案及是否有违法犯罪记录、是否具有相关资质牌照。
3.搜相关报道。搜索企业是否有负面报道或舆论,要注意辨识“水军”的诱导性言论,不迷信夸赞式新闻报道,要知道不少非法集资机构惯用热心公益慈善等手段混淆视听。
4.找家人商量。遇到金融消费活动保持警醒,多听听家人的看法,特别是老年朋友一定要与子女多沟通,切勿自作主张冲动投资。
5.向专家咨询。多问问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意见建议,如实在无法判断,可向有关部门咨询查证。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
1.时刻保持理性。不要被侥幸心理蒙蔽双眼,始终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收益越高风险必然随之升高”的道理,守好自己辛苦攒下的血汗钱、养老钱。
2.决不参与非法集资。并积极规劝亲朋好友不组织、不协助、不参与非法集资,组织或参与从事非法集资活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如发现身边有非法集资活动,请您及时收集和保存宣传资料、合同协议、转账凭证等证据,主动向当地公安机关或相关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