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微课堂】警惕预付消费类的非法集资陷阱

发布日期:2025-01-08 16:41 浏览次数:

美容美发办卡充999元享受6折优惠,充1999元享受5折优惠;餐饮办卡,充1000元,送1000元,充的越多送的越多;旅游会员卡充10000元,免费住宿10次,到期全额返还充值本金……,生活中类似的预付式消费活动层出不穷。但近几年预付卡问题却频频曝岀,店铺关门老板卷钱跑路、服务不满意却无法退款,预付卡变成了消费投诉的重灾区。个别不法分子甚至假借办理预付卡或预付消费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活动。

卡卡

一、什么是预付式消费?

1、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预付卡的发行者支付一定的资金,获得消费凭证,按次或按期获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方式,消费者从中可享受到一定的优惠。

2、预付消费类非法集资典型特征。一是通过传单、广告、业务员推广、购卡人员推荐等各种途径公开宣传;二是不以真实消费为目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返还购卡资金或支付一定利息;三是以购买“预付卡”、“购物卡”或“预付消费”等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预付消费掩盖下的非法集资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变相承诺高额回报,违背消费服务的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

卡跑

二、预付卡消费存在哪些风险?

1、诱骗消费

不少商家利用口头夸大或虚假宣传,给消费者制造一种“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预付卡。

2、霸王条款

诸如“本店享有会员卡的最终解释权”“购物卡遗失不补”“经售出本卡,概不退补”等等。这些条款明显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而减轻了商家的责任与义务。

3、终止消费退卡难

当消费者不想或不能再使用预付卡,希望取出卡内剩余的费用时,商家往往会以消费者单方面违约为理由,拒不退还卡内剩余金额。

4、停业关门追偿难

不少商户关门时,在不发布任何告知的情况下,关门走人,消费者投诉到有关部门,维权也往往难以保证。

5、店面换人消费难

一旦经营者因停业、转让时,往往发生新接手经营者无法让消费者继续接受消费或服务。

6、享受服务质量保障难

办卡的时候说得很好,但办卡之后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却大打折扣。常见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服务降级;二是服务标准降低;三是办卡后涨价。

7、预付卡转让难

消费者办卡时,商家一般会口头承诺允许转让,但实际转卡时却往往无法实现。

走路

三、案例课堂

2012年12月起,被告人刘某彬先后以某汽车服务公司的名义,招募近百名业务员在银行及加油站发放宣传单、上门推销或在加油站摆摊设点,通过发展会员、推销燃油代充值套餐(一次性收取套餐资金,再分期按月充值到会员的中石油或中石化加油卡账户内),承诺高额回报(半年至2年期,9.4折至8折不等)的方式吸收资金。2016年9月1日,刘某彬以某汽车网络公司的名义推出“养车宝”业务,吸引社会有车族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下载“养车宝”APP,注册账户并预存人民币1000元至5万元不等的资金,以年化率16%的高回报为诱饵吸收社会资金。

2012年12月至2017年4月期间,共吸收社会资金4.3亿余元,造成经济损失达人民币5200万余元。2018年12月21日,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被告人刘某彬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

防范招数

四、如何防范预付消费类非法集资?

1、理性选择。消费者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轻信广告和商家的口头承诺,不受促销的诱惑。办理预付卡时,应积极查询经营者的经营状况、预付业务备案信息等,对于优惠力度极大的充值返现方式要多问多想。

2、谨慎办卡。消费者与经营者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应载明价格、服务标准、优惠条件、使用商品品牌、有效期限、有效次数、使用权限、使用地点、续费升级、遗失补办等事项,并应明确预付款消费卡的功能、使用范围、有效期限、退卡(款)条件、违约责任等事项。对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做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最终解释权归本经营者所有”等提示,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加重消费者责任或排除消费者权利的内容,要坚决说不。消费者要仔细阅读预付规则及其他要求,对于不明确或涉及回报返现的内容,在取得商家明确协议内容后再决定是否签署。

3、适度消费。在办理预付款消费卡时,首先要弄清自己是否真的长期需要此类服务,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充值预付款消费卡,每次充值金额不宜过多,谨慎选择预付额度过高、服务周期过长的预付款消费。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量来购买预付款消费卡,不要贪便宜一下子大量购买,以避免承担过多风险。

4、合法维权。消费者发现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有异常时,要及时向消协、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避免办卡容易退卡难现象发生。经营者需要变更经营地址、注销或整体转让经营资质,或商品质量、商品价格、服务质量、服务价格发生变化时,经营者应提前告知消费者,协商是退费还是继续履行合同承诺,若协商不成消费者可请求所辖地消费者协会调解,也可向有关行政职能部门申诉。对经营者未尽告知义务又无法履行合同承诺的侵权行为,消费者可向所在地行政职能部门提出申诉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旦发现存在非法集资倾向时,消费者应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打击

在此提示广大消费者:非法集资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破坏正常经济金融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大局。消费者需要对手段多样的非法集资行为增强防范意识,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定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素材来源:苏州金融、新疆金融、龙城金融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