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微课堂】警惕打着光伏发电幌子的非法集资陷阱

发布日期:2025-03-19 15:11 浏览次数:


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辐射直接转变成电能的发电方式,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清洁能源之一。随着光伏市场的火爆,社会上利用光伏发电进行非法集资的例子时有发生。


案例课堂


虚构光伏电站项目,一个月非法集资6000多万

一.基本案情

2019年5月,华某伙同魏某军、陈某等人成立公司,虚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编造公司承接国家光伏项目需要资金等理由,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开宣传,采用“签订《借款合同》,每一万元每天返利200元,20天为一个周期”的模式,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短短一个月,非法吸收社会公众钱款超6000万元,涉及集资参与人717人。最终,华某因集资诈骗获刑14年。

二.案例分析

华某的作案手法为:

1.虚构项目。公司以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噱头,号称投资光伏电站。但实际上,该公司2019年4月25日就被注销了,所谓的光伏项目更是无从谈起。

2.大肆宣传。通过建手机微信群发送集资信息、虚假宣传公司经营实力等方式,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开宣传,吸引投资。

3.高利诱惑。承诺每一万元每天返利200元,日息2%,年化收益超过700%,远远高于银行利率。


骗局手法

1.“出租房顶、躺着赚钱”。这类户用光伏发电骗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虚构数据,夸大收益吸眼球。忽视地区、天气、阴阳面,夸大光伏板发电量、国家补贴价格,诱骗农户参与。二是免费安装,合同诈骗背贷款。宣称“不花一分钱”,还让农户下载专门App,实际是为骗取电子签名、身份证照片、征信等个人信息,用于签订融资、担保、网贷等协议,甚至让农户背上几十万元的债务。三是霸王条款,风险转移给农户。比如合同期限跨度长达25年、30年,期间设备出现损毁等,规定农户高价回购、承担违约责任。

2.“国家支持、乡村振兴”。打着国家支持重大项目、乡村振兴签约项目等名义,虚构光伏发电等项目,承诺明显高于银行利率的高额固定回报,以出资返利、返物,免费旅游、考察等手段进行高利诱惑,发布夸张、吸人眼球的海报、朋友圈等宣传资料,吸引投资。

3.“App投资,安全可靠”。以投资光伏电站开发为名,开发专门的App用于线上理财,年化收益率高达193.45%至299.3%不等,并标有“千元起投”“保本保息”“收益每日结算”“投资期限不超过40天”等诸多诱人条款,伪造大量许可证、证书等,吸引投资。


在此郑重提醒广大群众和投资者,切实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非法集资行为的能力,对各类投融资行为,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素材来源:恩施日报、长沙打非专线、河南高新处非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