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非微课堂】警惕以教育培训为名的非法集资陷阱
近年来,非法集资形式愈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一些以教育培训为名进行集资诈骗的陷阱相继被曝光。
一.常见套路
1.以优惠名义,教育培训机构长期诱导学生家长跨年预存学费、预存金额得利息但到期不予退款,推出“感恩聚划算”套餐,家长预缴不同金额的学费本金,预付越多,赠送课时也越多,学完到期,承诺返还家长本金,待收缴本金之后失联跑路,将导致家长预存本金或将“打水漂”。
2.打着投资理财的旗号,推出教育培训等相关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不法分子注册成立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未经教育、金融等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在人群聚集地宣传其“学习卡”教育投资项目,承诺投资者购买该项目后,每月可获得高息,到期后返还全部本金,将吸收的本金存入个人账户,并自行安排调遣使用。
3.打着“理财课”的名头,其真实目的在于对消费者“洗脑”并推荐金融产品。不法分子成立一个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知识培训等咨询服务,不法分子利用理财课存在荐股、“拉人头”、虚假理财产品购买等欺诈活动,且以不切实际的回报率承诺,吸引不具备任何金融专业知识群体参与,容易导致他们出现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二.案例课堂
(一)
2016年5月,全国知名连锁教育培训机构董事长携款潜逃的消息曝出,随后席卷整个网络,全国各地分店陆续关门。
据一些家长透露,该机构最主要的收费模式来自“感恩套餐”,家长可以先把钱存在机构,从万元起步,到几十万元不等,交费多的话可以直接免费上课。参加“免费学”的学生和家长,可以按照缴纳的金额获赠不同价值的课程,一年后返还本金,例如家长缴纳10万元则可获得1.8万元的课程。
据相关数据显示,该案件共涉及全国17个城市,上百个教学点,涉案金额高达20多亿元。
办案中,侦查人员通过梳理该机构的运作流程发现,教育培训只不过是个形式,吸收资金才是其根本目的。
该类机构假借了“教育培训”的合法外衣,利用家长重视子女教育、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存款赠送课时为诱饵,进行吸金。只要有足够的新学生报名付费,公司就能运转下去,可一旦新付费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家长只能钱课两空。
(二)
何某注册成立某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未经教育、金融等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何某让公司业务员在广场、公园、步行街等人群聚集地宣传其“学习卡”教育投资项目,承诺投资者购买该项目后,每月可获得2%的利息,年收益24%,到期后返还全部本金。何某将吸收的公众存款存入个人账户,并自行安排调遣使用。
截至案发,该公司吸收资金近1.68亿元,涉及2000余名投资者。当地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何某有期徒刑9年,并处罚金50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何某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以投资项目为名,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其行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属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且数额巨大,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三.如何识别
1.看资质,查看该机构的正规合法资质;
2.看师资,教育培训课程讲师必须取得正规的教师资格证,所有的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明显区域公示;
3.看合同,仔细查看学校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是否进行了公示、是否签订培训合同、合同里的内容是否有霸王条款、是否能开具有效票据以及合同印章是否与资质一致等。国家规定培训机构一次性收费不能超过3个月,拒绝与培训机构及任何第三方签订培训贷款;
4.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理财课”,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加强投资知识学习,保持理性的收益预期,避免“赚快钱”“高收益”“低风险”的诱惑。
当前,非法集资案件多发,非法集资的形式已从传统的直接集资向房地产、养老、教育培训、慈善等领域转移,但核心都是通过“高息”、“免费”等诱饵吸引群众投资,运作中仍是沿用拆东墙补西墙、击鼓传花的老套路。
在此提醒广大群众,一定要擦亮双眼,提高对非法集资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对一些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方式,要高度警惕,避免财产损失。
素材来源:济南经侦、恩施金融、南宁处非专线